今年过年静悄悄

栏目:工地生活 发布时间:2019-02-18 浏览量: 1485

作者:王万祥

      “ 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”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,从以上王安石的诗中可知,燃放爆竹是几千年来过春节的民俗符号,它是欢乐和喜庆的象征,一直延续至今。

      然而,今年的春节,嘉祥县城没有看到烟花的炫烂,没有听到爆竹的轰鸣,悄悄地过了一个静谧安详的年。

      对此,有人说好,有人反对。

      最不乐意的要数孩子们。想想自己的童年就能体会到孩子的心情了。小时候最盼的就是过年,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到油炸丸子、白馍和猪肉,才能穿上新衣服,才能有机会放鞭炮。

      一入腊月,给小伙伴们玩游戏就以丸子和火鞭作赌注。大人赶会买年货总少不了鞭炮。有的送货到门,可以年后付钱。年初一吃饺子放鞭时都会让小孩子挑着竹竿。看着迸溅的火花,听着急促的脆响,甭提有多高兴。

      大人买来鞭时,总要偷偷拆下一些,好一个一个地单放。点着一支香或秫秸芯,把火鞭放到地上或石头上、墙缝里、粪堆里,点着捻转身就跑。伙伴们比着放,噼里啪啦响个不停,真过瘾!大胆的竟敢捏着鞭屁股放。一个叫愣狗的伙伴拿着一个大炮仗吹牛说:“我敢拿着放,谁敢!”我们都摇头。他真的放了,结果把手心炸开了花,几个月才痊愈。

      最亷价最安全的还是土摔炮,两个算盘子大小的圆柱形泥块,中间放一点药片,外面用废纸糊上,不用点燃,垂直往地上或墙上一摔,那响声不逊于火鞭。现在仍有摔炮,但制作工艺和包装都精致得很。有的像小蝌蚪,很受外国小朋友的欢迎,被称之为“可爱的小蝌蚪”。
      失去了“炮友”,无怪乎孩子们闷闷不乐。

      最烦恼沮丧的莫过于烟花商贩,与其说门可罗雀不如说关门歇业。实指望赚个盆满钵满,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。真是: 一年之计在于春,盼到春时泪沾巾。
      往年,一入腊月直至正月十五鞭炮声便连绵不绝。婚礼、庆寿、喜面、乔迁、出车、开业都是放花的平台,除夕和初一达到了高潮。

      除夕之夜,满城上空电光闪闪,不时开出灿烂的火花。千家万户的鞭鸣,宛如大海涨潮的涛声,又好似天边滚动的雷音,浩浩然,渺渺然,遥远而又沉浊,动人心魄。

      当春节晚会午夜钟声响起之时,鞭炮声更如电闪雷鸣疾风骤雨一般,震耳欲聋,让人心惊肉跳。当天不明下水饺时高潮又起,一直炸到天明。精力充沛的青年人啊,喝酒、打牌、放花看电视彻夜不眠。人们像疯了一般,沉醉在极度欢乐的兴奋之中。
       这种撼天动地的交响乐,渲染了节日的气氛,粉饰了盛世的繁华,但却严重伤害了作为弱势群体的老人、儿童和病人。他们需要安静的环境,充足的睡眠与家人的陪伴。他们最怕惊吓与纷扰。农村家家单门独院,邻居的干扰极小。城市却不然,住的都是楼房,上下左右只一墙只隔,动静稍大一点就会波及近邻。若家家都把鞭炮挂在窗外放,那将无异于五雷轰顶。不要说老弱病残受不了,青年人也会心惊胆战,除非聋子和痴呆。

      烟花好看,爆竹声脆,但与人却百害而无一利。它产生的光、声、味及残畄物,对空气和环境会造成严重的污染,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无形的危害。

      绚丽闪烁后的残骸,铺满了大街小巷、广场园林,给环卫工人造成了巨大的劳动负担。扫街清路者大多是六七十岁的农村老人。我们的片刻之乐怎忍心加害于在冰天雪地中踽踽劳作的老者!

      当今的烟花爆竹装的都是黄色烈性炸药,花样越来越多,个头越来越大,威力也就越来越大。每年都有很多人因此而致残。炸毁车辆及公共设施、引发火灾等事故屡屡发生。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和损失。

      有人还算了算经济账,每家购买烟花以二百元计,嘉祥县城的百姓年关可节省千万元之多。

      省了钱,少了些污染,换来了健康,避免了伤害,利国利民,何乐而不为?

      城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政令受到百姓的一致拥护和赞扬,是顺民心合民意的善举。
      春节的各种习俗,都是中华儿女几千年来聪明智慧和高度文明的结晶。而春节最本质的内涵是举家团圆,阖家欢乐,万事如意,幸福平安。如果孩子因放鞭受了伤,或父母因惊吓而住进了医院,你这个年何谈欢乐?哪来如意?更无幸福平安可言。
      禁放,少了些惊扰,多了些祥和。一家人围坐一起,看春晚,谈家常,叙亲情,推杯换盏,尽享天伦之乐。

      禁放,消除了隐患,避免了伤害。老人安详,孩子健康,其乐融融。
      禁放,少了些喧嚣和浮躁,多了些理性和诗意。家庭的安宁,社会的安定,大大减轻了环卫工人与公安干警的工作量,让他们也能回家过个平安年。

      今年过年静悄悄,真好!

上一篇: 猪年说猪
下一篇: 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