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故乡在鲁西南金、嘉、济交界处的李屯村。据考证,尾字带“屯”或“营”的村子都与战争有关。屯者,储存、驻扎之义。战乱时,用以屯粮,屯兵而围建的村落多以“屯”作为后缀。
一点不假,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村东头还立着半个未坍圮的寨门垛子。人们都称之为“东寨门”。有寨门必有寨墙,有寨墙必有护墙的海子(壕沟)。因为海子(此叫法源自元代)都是筑寨墙挖成的。城市就叫护城河。真是一举两得。城门或寨门外建有吊桥供人出入。战乱时吊桥一拉,可防敌兵,防土匪強盗。——这都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。
寨墙早已荡然无存了,但海子却仍断断续续地将村子围了一圈。有些地段已经形成了大坑塘,这是祖祖辈辈垫宅基、盖房孑挖成的,叫“起土坑”
这些海子、坑塘起了大作用。夏季村子里的雨水都流贮在里面,一来可避免冲坏田里的庄稼,二来可以养魚养鸭鹅、栽芦苇植莲藕、洗衣服浇菜园。沿岸栽满了杨柳榆槐。年年绿树成荫,荷花映日,芦苇萧萧,鹅戏鸭鸣,一派太平祥和景象。
远远望去,蓊翳苍翠之中不时露出楼舍的一角,树梢上薄雾缭绕,炊烟轻扬,简直像一首典雅而深奥的古诗。
小王河从村前蜿蜒流过,它源自嘉祥西部山区,向东流入南四湖中的南阳湖。河上建有双拱石桥,便于对河南岸土地的耕种,也为附近两岸村民的往来提供了方便。桥北头立有记述建桥过程的石碑。主要内容是捐资人的姓名及数量。最后落款是:撰文XXX,书丹曾昭俊,(听大人说他是土山集村的儒生)铁笔ⅩXX。字体遒劲,刀法精细。后来才知道,刻石的三道工序:撰文,书丹,勒石。书丹,指用朱砂直接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。勒就是刻。刻,要以刀代笔。铁笔就是刻字之人。每到桥上去玩,我都要在碑前佇立良久,在幼小的心灵里,已经埋下了热爱书法的种子。
每到夏季,高高的河堤上,浓密如盖的树荫下,便成了人们乘凉聊天的景点。我们这些孩子甩掉裤衩,一头扎进河里,很远才露出头来。惊得大人一头冷汗。仰游,狗刨游,踩水游,扎猛子,打水仗,两只小眼睛被水呛得通红,却久久不愿意上岸。
桥上更是热闹。撒鱼的,看撒鱼的,洗衣服的,洗澡的,干活休息的,往来走亲戚的,做小买卖的……真像一幅缩小版的上河图。
有人说:“水是城市的灵魂,桥是城市的记忆,历史是城市的纹身”。村落何尝不是如此?小桥流水,池塘苇荷,断壁残垣无不积淀着厚重的历史元素,诉说着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。水是生命之源。水养育着万物,美化着环境,净化着灵魂,滋润着历史,造福着人类。有水的地方,就有城市和村庄,就是人类聚居的天堂。
村内有三条东西大街,前街东段住着王姓家族,西段是朱姓,两条后街全是李姓。没有南北街,只有几个胡同相串联。
李、王、朱三大家族都没有族谱,出自何宗何系,何时建村,皆无从考证。“问我祖先何处来,山西洪洞大槐树。祖先故里叫什么,大槐树下老鸹窝。”人们都如是说。史上出没出过达官贵人、名流俊士或巨商大贾,一无记载,二无口传,三无实物,实不可空口炫耀。
史上虽无大忠之人,也无大奸之辈。世代务农,都是良家顺民。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自食其力,自得其乐。家族间没有世仇恩怨,没有宗派之斗,而是亲如一家,视若同宗骨肉。民风淳朴,和谐安宁。千百年星移斗转,沧海桑田,先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,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,顽强不屈地生存下来。
1950年,我六岁,很多记忆终生难忘。
终于解脱了严冬的束缚,春天降落人间。小河、坑塘抖落了身上的寒冰,任凭鹅鸭在她怀里欢快牠嬉戏、鸣叫。被坚冰憋屈了一冬的鱼儿,再也奈不住性子,不时地跳出水面,兴奋地展示自己绰约的丰姿。一冬打着冷颤裸睡的柳条,上帝给她披上了绿绒绒的新装,她忘情地舒展着、炫耀着婀娜的腰肢。红中透绿的芦芽,破土而出,把几百米长的海子打扮成一个生机勃发的靓仔。缩着脑袋、紧紧偎依在一起的鸟儿,个个变得俏皮放浪,在树枝间不停地翻飞,扇着翅膀拚了命地独唱、对唱、大合唱。
沉寂了几千年的故乡一夜间沸腾了。天蓝蓝,水清清,人人心里亮晶晶。凛冽的冬的镣铐再也锁不住春的脚步,终于,春满人间,普天同庆。在共产党领导下,土改运动在家乡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。贫下中农分到了田、农具和牲畜,成立了村公所,选出了自己的干部,建立了民兵组织。乡亲们敲锣打鼓放鞭炮,踩高跷,扭秧歌,开大会,演节目,成夜校,办学堂,个个扬眉吐气,喜气洋洋。妇女们的裹脚布扔了,脑后的发髻拔去了簪子,变成了双辫子或剪发头。被封建礼教绑缚了几千年的女人们,象出笼的鸟儿,在蔚蓝的天空自由地飞翔。平常很少言语的人们会唱歌了,能登台演戏了,会扭秧歌了……。劳动人民的革命激情与聪明才智象火山一样一下子喷发出来。他们感谢共产党,感谢毛主席。翻身后的喜悦之情甜在每个人的心头,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。
政府提出扫除文盲的号召,让吃尽了“睁眼瞎”苦头的农民倍受鼓舞。大家踊跃报名参加了夜校的学习。由念过几年私塾的人当老师。用石头、土坯当腿,上面架个木板当桌子,砖头、石块作板凳。自带煤油灯、铅笔和纸,有的带石板、石笔。没有课本就自编,比如:中国共产党万岁,毛主席万岁,《东方红》歌词,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》歌词。还有姓名,姓别,村名以及日常用语等。除学习文化外,还学唱歌,《东方红》、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》等革命歌曲,男女老少都会唱。一时,出现了子教父、夫教妻、兄妹共学的群众性学文化高潮。
夜校,让不少人摘掉了文盲帽,能阅读通俗的书报,能写常用的书信、便条、收据、发票等。有的还学会了打算盘。几千年来,只有剥削阶级才能享受的文化大餐,一下子送进了千家万户贫苦农民的餐桌。
夜校,提高了解放初期基层干部的执政能力。还为新中国的工厂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技术骨干。我村就有十几个青年人,通过简单的文化考试被招到造船厂、煤矿、电厂、铁路等单位,当上了工人,吃上了国粮。
李屯小学是建国后成立的第一批小学校。校舍是充公的地主家的楼房,桌子、长条凳全是新打的。(放到现在也算是高规格的。)招收的学生除本村外,还有缺屯、东韩、孙店的孩子。入学年龄不限,有的十五、六岁了去读一年级。上级派来的第一位老师叫郝俊清,二十岁上下,眉清目秀,活力充沛。他在教学之余,还走街串巷动员未入学的孩子家长,非常受群众的欢迎和敬重。村干部派人给他垒好锅灶,送去米面炊具,安排好住处。村里有个读了几年私塾的老学究,从康熙字典上抄了几个生僻字去找茬刁难郝老师。村干部知道后,立即召开群众大会,对这个迂腐之辈进行了严肃的批斗。可见当时人们有多么尊师重教!
那时课程只有语文、算术、音乐、体育。语文课文很有趣,记得有:人。一個人。一个人有兩只手。什么“狗的尾巴是卷着的,狼的尾巴是拖着的。狗的耳朵是垂着的,狼的尾巴是竖着的。”(现在狗狼杂交,很难辨别了)。特别是学了《乌鸦喝水》的故事后,让我记住了遇到困难时,自己要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。这篇寓言故事,2016年又被人教版选入一年级语文上冊。还记得每篇课文都有插图,真可谓图文并茂。
音乐课就是教唱《东方红》、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》、《歌唱二小放牛郎》、《歌唱二郎山》、《国歌》等。体育课就是做游戏——丢手绢,黄鼠狼拉鸡,剪子包袱锤。踢毽子,斗拐,跳绳,拔河,赛跑等。老师都是全能型,一人全包。
后来陆续换了不少老师,我记忆最深的,一位是郭广敏老师,另一位是康老师。大概是上三年级时,我因病辍学了。好了之后,父母没再提上学的事。是郭老师到家里劝说父母,又把我拉进了学校。我非常感激他,他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位恩人。不然,我就成了新中国的文盲了。
康老师则有些与众不同,一是口音,大概说的是东北话。二是他穿着一件男式背带工装服,褂子装在裤子里,格外另类。镶着两颗很亮的门牙,身材魁梧挺拔,既像工人,又像军人。他特别喜欢唱歌,男高音。《歌唱二郎山》是他最爱唱的。每当唱起这首歌,他都神采飞扬,慷慨激昂。为了教我这首歌,夏天他让我跟他一起睡在房顶上。他像父亲一样疼爱我,我一直想念着他。
几十年间,李屯小学为各级各类学校输送了大量人才。他们在工厂、学校、机关、部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。